经济与职务犯罪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手单位资金的便利条件。
挪用,是指不经合法批准,擅自动用所主管、管理、经手的单位资金。
《刑法》
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一款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根据《决定》第十一条规定,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董事、监事、职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构成挪用资金罪。
实施《决定》第十一条规定的行为,挪用本单位资金一万元至三万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为进行非法活动,挪用本单位资金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追究刑事责任。
挪用本单位资金案发后,人民检察院起诉前不退还的,依照《决定》第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
第八十五条 [挪用资金案(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一万元至三万元以上,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二)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一万元至三万元以上,进行营利活动的;
(三)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条规定的“归个人使用”:
(一)将本单位资金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
(二)以个人名义将本单位资金供其他单位使用的;
(三)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本单位资金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各项业务管理的规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挪用、侵占本行或者客户的资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第一百三十九条 证券公司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应当存放在商业银行,以每个客户的名义单独立户管理。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证券公司不得将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和证券归入其自有财产。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和证券。证券公司破产或者清算时,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和证券不属于其破产财产或者清算财产。非因客户本身的债务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不得查封、冻结、扣划或者强制执行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和证券。
客体方面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资金的使用收益权,对象则是本单位资金。
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主体方面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主观方面
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行为人必须明知是单位的资金而非法占有、使用。
这里的非法占有、使用的故意,是指暂时占有、使用单位资金的故意,因而不同于盗窃、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则成立职务侵占罪。
在司法实践中,对挪用资金罪的一些理解和认定:
(1)根据司法解释,对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有资金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应当以挪用资金罪定罪处罚。
(2)本罪的行为对象是单位资金。
筹建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公司登记注册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准备设立的公司在银行开设的临时账户上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以挪用资金罪论处。
(3)本罪行为的内容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其中的“归个人使用”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将本单位资金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
2、以个人名义将本单位资金供其他单位使用的;
3、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本单位资金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
(4)挪用包括挪用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与借贷给他人两种情况,其中的“他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等单位。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本人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或者挪用人以个人名义将所挪用的资金借给其他自然人和单位,构成犯罪的,应当以挪用资金罪定罪处罚。
(5)挪用资金构成犯罪的,分为三种情形:
1、挪用单位资金用于营利活动与非法活动以外的活动的,必须数额较大,并且超过3个月未还;
2、挪用单位资金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单位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不问挪用数额与时间,均认定为挪用资金罪。(根据司法实践,挪用单位资金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法律意见(国锦律师)
挪用资金罪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新设立的罪名,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有以下几问题不容忽视。
一、“归个人使用”和“以个人名义”辨析。
如何理解刑法第272条规定的“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刑法第272条规定的“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固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本人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或者挪用人以个人名义将所挪用的资金借给其他自然人和单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72条第1款的规定定罪处罚。根据这一规定,“归个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和挪给其他自然人使用两种情形。在司法实践中较难掌握的有二个问题:一是挪用资金给名义上是集体单位,实质上是个体单位使用的,应认定为单位使用,还是个人使用;二是挪用资金给承包单位使用的,应如何认定?对于第一种情况,应该看资金的收益是归个人的,还是归单位的,如生产经营是个人,资金收益也归个人,当然以挪用资金归个人使用论处。而第二种情况对挪用本单位资金给承包单位使用的能否构成挪用资金罪的问题,应视承包的内容不同而具体分析,判定的关键也是看挪用资金所带来的利益是归谁所有。如果是归承包者个人所有的,则构成;如果是归集体或国有所有的,则难以构成。
在实践中有的挪用人在借贷资金给他人时为了蒙混过关,掩盖事实真相,假借单位名义,在账簿上填写了“借出方”贷款人单位的称谓,并且履行了一定的审批手续,但审批是违反法律、法规或单位规章制度的,这种情况下借贷单位资金归他人或单位使用,如果造成资金损失后果的,也应该以挪用资金罪论处,只有这样,才能使犯罪分子无机可乘,确保公司、企业和单位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
二、如何理解“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规定。
挪用本单位资金并非用于营利活动和非法活动,只用于个人生活开支、旅游、购物等一般活动,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这种情况下,挪用的“数额较大”和“超过三个月未还”是定罪的两个必要条件。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司法解释规定十分明确,在此不再赘述。而“超过三个月未还”是指挪用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归还,还是指时间不但超过了三个月,而且在案发前没有归还?笔者认为应该指超过三个月和归还两者的统一。如何正确把握,可参照1998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执行,即指挪用资金超过三个月在案发前(被司法机关、主管部门或者有关单位发现前)仍未归还的。如果挪用资金超过三个月,在案发时全部归还本息的,可以不认定是犯罪。
三、如何正确把握“进行营利活动和非法活动”的含义。
1、此处指的“营利活动”不仅理解为利用挪用资金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为法律所允许的一切投资、经商活动,如从事经商、生产、入股分红,存入银行或借贷给他人而个人得利收益的,而且还应当包括利用此资金偿还因经商欠下的债务、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等为营利活动服务的相关活动。挪用资金用于营利活动的,法律没有要求挪用时间到底多长才构罪,也没有要求行为人营利的目的是否达到。如果挪用时间极短、目的也未达到,或者被挪用的资金尚未用于营利活动即归还,可以作为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2、挪用本单位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没有规定挪用数额的大小和挪用时间的长短,一旦挪用便构成犯罪,这主要是考虑到进行非法活动的社会危害性比一般使用和营利活动更为严重。那么“非法活动”是否泛指一切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行为呢?根据立法的本意来看,是特指而非泛指,应该是指违法程度较大,可能构成犯罪的或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非法活动,如非法经营、赌博、行贿、走私、吸贩毒、贩卖淫秽物品、组织淫秽表演等等。司法实践中挪用人利用挪用的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可按数罪并罚原则处罚。
四、挪用资金的时间界定和数额计算。
挪用资金的实行行为是挪和用的结合。“挪”说明不正当性和非法性,“用”即使用资金,该资金一旦失去合法控制,就应认为非法使用的开始,一直到归还前资金均处于非法使用的状态。用和挪是同时开始的,因此“超过三个月”就是从行为人着手移挪资金之日计算,非法占有资金的时间超过了三个月。假如行为人多次挪用本单位资金,可按以下原则计算时间和数额:
1、多次挪用资金归个人一般使用(非属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如果用后一次挪用资金归还前一次挪用资金的,数额以最后未归还的实数计算,时间从第一次挪用日算起,连续累计挪用时间。
2、多次挪用资金归个人进行一般使用未还或者前次挪用资金归还间隔一段时间又挪用的,挪用的数额应将多次挪用数额相加,挪用时间只能按每次挪用的时间计算,其中未超过三个月的,挪用数额不相加。
3、多次挪用资金进行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主要表现在挪用的数额上,对此应以挪用的数额相加来认定是否构成犯罪。但是多次挪用资金数额确实很小或者尚未进行营利活动和非法活动,危害不大,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不作为犯罪论。
4、同时具备二种或者三种形式的挪用资金行为的,不同形式的挪用数额不能相加,如果几种形式均构成犯罪,择一主罪行为定罪,其余作为量刑情节,不数罪并罚;如果几种形式只有一种构成犯罪,则以构成犯罪定罪,其余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五、正确理解掌握“挪用资金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含义和时间界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因客观原因在一审宣判前不能退还的。该司法解释同样适用于挪用资金罪,笔者认为挪用资金的“不退还”是指在法院一审宣判前,由于主观上的不想还或客观上的不能还造成挪用资金未还的就算不退还。而退还的形式可以是挪用人或者家属的主动交还,或司法机关告诉责令退还,也可以是司法机关通过其他手段依法追缴的。
挪用资金罪罪与非罪的界定(国锦律所)
(一)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款罪的界限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两罪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犯罪主体不同。挪用资金罪的主体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而挪用公款罪的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2)犯罪客体不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客体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而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的使用权。(3)犯罪对象不同。挪用资金罪的犯罪对象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为公款。(4)处罚不同。对挪用公款罪的处罚重于挪用资金罪,体现了对国家工作人员的从严处罚。
(二)挪用资金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界限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两罪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犯罪对象不同。挪用资金罪的犯罪对象为二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而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犯罪对象为国家特定的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专项款物。(2)犯罪成立的条件不同。挪用资金罪根据挪用的类型不同而规定了不同的犯罪成立条件;而挪用特定款物罪要求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才构成犯罪。
刑事诉讼业务综述:
国锦律所刑事业务部专业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办案律师有着多年丰富的执业经验,由原公检法工作经历的律师团提供辩护服务,为犯罪嫌疑人做无罪辩护或罪轻辩护,多数案件或撤销案件,或无罪释放,或减轻刑罚。国锦律师长期保持着与办案机关的良好交流,凭着精湛的职业技能、实事求是的工作心态,获得了办案单位的认可。
国锦所刑事辩护业务可提供的法律服务包括:
一、侦查阶段
1、会见犯罪嫌疑人;
2、了解涉嫌罪名和有关案件的情况;
3、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
4、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5、代理申诉和控告;
6、调查取证、获取证人证言;
7、转刑事拘留为行政拘留;
8、向办案机关出具专业法律意见;
9、取得被害人谅解;
10、追究诬告人的法律责任;
二、审查起诉阶段
1、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有关材料;
2、审查全部审讯监控;
3、非法证据排除;
4、会见犯罪嫌疑人
5、调查和收集案件的有关证据;
6、提出辩护意见;
7、办理取保候审;
8、争取存疑不起诉;
9、争取法定不起诉;
三、审判阶段
1、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有关材料;
2、与犯罪嫌疑人会见;
3、新证据的整合;
4、无罪辩护(存疑);
5、罪轻辩护(法定从轻或减轻);
6、争取缓刑判决。
四、其他程序
1、申请再审;
2、最高院申诉;
3、检察院抗诉;
4、死刑复核;
5、纪委双规会见、控诉;
6、行政拘留会见、控诉;
7、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
8、刑事自诉案件;